网站图标

WeiqiOK.com

 
 
 

首页』  『新闻』  『题库』  『布局』  『谱度』  『猜局』  『教程』  『赛事』  『视频』  『自助』  『会员
论坛』  『服务』  『模板』  『定式』  『查谱』  『研究』  『名局』  『棋手』  『资源』  『上传』  『汇款

奇略研究所:享誉棋坛的丈和三妙手


此新闻(手机节流版)来自【新浪网】,版权归【新浪网】所有,原文地址为:
https://sports.sina.com.cn/go/2025-03-15/doc-ineptaas2054302.shtml

本站旨在帮助棋友通过网站(手机)了解业内资讯。如涉侵权,敬请告之,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文章来源:奇略研究所

  纵观古今名局,诸如遇仙图、范施当湖十局、吐血之局、升仙峡大逆转、四千年第一战等等,不但技术内容精彩纷呈,而且具有传奇色彩。为何简单的黑白两色能联系到这么多传奇的故事,那就要通过棋局中双方棋手下出的每一步棋抽丝剥茧引出其背后的故事了。

  丈和三妙手

  那么,咱们来看一看,因硕吐血之局中丈和三妙手之后的故事

  幕府时代,日本的围棋属于寺院和祭祀系统,是受人尊重的行业。日本棋坛有四大门派分别是“本因坊”、“井上”、“安井”和“林”,四家的代表人物都会在幕府将军出席的御城棋上出战,一争高下,其中折桂者便可坐拥“名人棋所”,“名人”是日本棋士的至高荣誉,这也使四大门派争斗不休,各自研究各种秘籍、秘技,秘而不宣,期待一招制敌。

  井上家的掌门幻庵因硕虽有八段之技,然终生与“名人”失之交臂,“本因坊”掌门人丈和坐拥“名人棋所”称霸当时棋坛。后井上家不懈努力取得御城棋挑战名人棋所的机会,幻庵派出弟子赤星因硕挑战丈和,一开局赤星因硕便祭出了井上家秘密研究的秘手。赤星因硕血气方刚,丈和老辣且功于心计,双方展开了斗智斗勇,这盘棋的惨烈,精妙通过丈和三步连环妙手展现的淋漓尽致。

  行至如图局面,右上大斜定式便是井上家集体研究的成果,黑棋吃掉右边棋子一举取得明显优势,然而赤星因硕求稳走出F17位拆一的缓手,白棋机敏打入破掉下方黑阵,局面再次进入焦灼状态。行至如图局面,黑棋T6一路扳,希望借威胁右下白棋最大限度吃住右边两子,但白棋兵行诡道,反而于背后制敌,颇有围魏救赵之妙。白1飞,黑空味道恶化,三颗白子很难吃住,稍不留意右边就会出棋。因硕一心求稳反而自寻烦恼,丈和兵出奇招投石问路,此为丈和妙手之一也。

  若黑棋T6的扳是偷袭下盘,那么如图白棋的点便如同凌波微步,进一步追究黑棋味道,同时这一块白棋弹性十足,经此一点已经很厚实而且目数饱满。因硕重拳打空,皆因心理绷得太紧,丈和潇洒自如。“用兵之道,存乎一心”。此乃本局丈和三妙手之二也。

  我们说围棋是一种心灵游戏,是因为它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流畅的运作会让棋手心情舒畅,有时局面倒是未必坏掉,但心情坏掉步调就乱了。黑棋的计划被白棋出其不意的招法频频打乱,难免心情出现波动。丈和以力量称雄棋坛,这种的力量来自于对局面独到的判断,力战之雄会突然让对手感到极大的压力,这手弯,棋型极为难看,但是却将当时情况下子力发挥到了最高效率,打破了对方的行棋步调,一举进入取得胜利的快车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此乃本局丈和三妙手之三。

  有趣的是,以今天人工智能的推荐选点,三妙手无一是人工智能眼中的最佳选点,甚至妙手之二还有降胜率之嫌,但人工智能体现出的精确计算并非是考量棋艺和对弈水平的唯一准绳,棋手的对局心理、形势判断、时代背景都会成为考量一招棋价值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的推荐,人类棋手未必就能很好的驾驭和掌控,这些人类的妙手,则更好的扰乱了对手思路,打开了局面。

  本局下到最后,眼看无法完成师命,赤星因硕一口鲜血吐在棋盘之上,几日后,因硕英年早逝。这盘棋中途进程紧张,丈和大小便溺在裤裆都没有察觉,此局可算得上古今第一惨烈的争棋。

  那么,既然围棋有那么精彩的内涵,那么浓厚的文化背景,为什么它如此小众,围棋的普及工作一直不尽人意呢。另外,琴、棋、书、画四艺,为何围棋明明是艺术,却一直被划归到体育这个不伦不类的门类呢?

  首先,围棋艺术是有时间性的,双方深思熟虑后交替下子,每步棋之间有很强的逻辑。围棋人具有一个在外行看来很不可思议的能力,下完的棋可以从头到尾再摆出来,而这其实就是简单的入门技能——复盘。我曾亲眼所见,职业选手训练,10秒一步的一色棋,双方全拿黑子,中盘阶段出现了一处20多子的提子,一方迅速捡起棋子,拍钟,然后另一方消劫,又是几颗提子。这相当于在一筐煤球里,不做记号,一眼捡出特定一组。这证明,每一步棋的逻辑性和关联性很强,因而节省了大量繁琐而又重复的记忆。那么,欣赏围棋就跟欣赏“书法”、“国画”、“古筝”大不一样,别的艺术一目了然,而如何将一局棋谱按照时间顺序重现,然后将关键的几步好棋抽丝剥茧,将他们的巧妙之处,棋手的构思,甚至创作的灵感,对局者的心情和对局的背景一一道来,那就需要讲解者或是欣赏者有一定的围棋技术和棋艺鉴赏水平。更何况两位对局者绞尽脑汁,大部分的手数其实也只是定式的选择和无数相似棋型模仿、验证,真正胜负关键处的妙手需要慧眼识珠抽丝剥茧,想要欣赏围棋需要专家通过某种方式对棋局进行二次创作,将对局介绍给感兴趣的大众。

  文字的信息量巨大,除了用棋谱坐标记录棋局的进程,用文字记录围棋的进程当然是可行的。当年,我第一次打因硕吐血之局只有11,2岁,吸引我的不是棋局的内容,我也看不太懂棋局的内容,而是棋评里的一句话:“这时的黑棋,好像战败的军人,不肯跪在敌人脚下。”当时的情况是白棋一块棋打劫,而因硕没有劫材,反而被对手丈和借劫争之力到处收刮,盘面差距越来越大惨不忍睹。棋评中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随着我棋力的成长,感触也越来越深。在日本,围棋和文字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早期的日本名局都是当时的报业集团促成的,棋局的观战记分十几次在报纸上连载,随着对局进程连载越来越引人入胜,报纸的销量居高不下。后来也衍生出了新闻棋战这种形式,各路强豪你方唱罢我登场,围棋因而在日本盛极一时。据说鼎盛时期,每10个日本人就有一个会下围棋。在中国,棋迷通过文字对棋手的生平,棋风,趣事如数家珍,但也许他一局这位棋手的棋谱都没有打过,但他确实欣赏到了围棋的美感,参与到了围棋的文化氛围之中。

  用文字对棋局进行二次创作,也会使围棋艺术得到一定升华,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会带来一种特殊的美感构筑更为立体的文化体验。然而今天的围棋界,精彩的棋评鲜见,一方面是因为合适的写手不多;另一方面,Ai时代,各种最新变化层出不穷,每过一段时间,新的知识出现,老的迅速淘汰,职业棋手无暇总结,棋迷一知半解。想来围棋虽为艺术,却归于体育,在快节奏的今天也许胜负才是最直观的。人当然比不上人工智能精确,仅仅注重胜负必然失于意境。

  每个时代的围棋,都必须留下一些文字,这不仅是围棋技术的回顾、展望和反思,也是某一代棋手人格的群像。

  文字与独立思想

  藤泽秀行先生的《下一手》,是一套非常有魅力的棋书,翻开这本书,秀行先生那些华丽的构想,如同哥伦布竖蛋,令人拍案叫绝,大开眼界。这本书令许多职业棋士受益匪浅,然而普通棋迷却称它为“输棋神器”,想来包括笔者在内,许多棋迷都因为一味模仿那些华丽的招法而在对局中吃尽苦头。秀行先生智慧的结晶,怎么到了普通棋迷那里就失灵了呢?

  在我看来其原因在于:所有职业棋手的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对局中绝大多数棋型都能迅速达成共识。而秀行先生才华横溢的地方在于灵活解决棋盘上难以解决的个例,唯有个例才能验证一个人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才华在于:博识且不迷信权威——尽信书不如无书;另一方面,扎实的基本功最终带来了创作上的自由,在创作上展现出更多个性化的东西。

  佩服秀行先生,他的才华在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之倾倒。我们这些爱好者虽然无法掌握,但我们也会为这些招法叫好,虽然我们读到的文字和秀行先生写下的是同一行,但理解的东西却如天渊之别。

  将话题扯的远一些,近来,公众号里面这样的推送越来越多。诸如:《好书,某网评分9分》《好电影,某网评分9分》等等,越来越多的文化类公众号向我们推荐书籍、电影、电视剧,标题中无一例外以某知名网站网友评分为依据。这样的评分往往来源于该网站网友的打分,其实这些网站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过于单一、过于文艺的特点,以相似的标准去概括一本书的内容,让读者带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去读一套书是否合适呢。甚至于,现在我们都不用买书、读书,只要知识付费下载一些APP,就能订阅语音讲座,利用碎片时间学习知识。从小学开始,语文老师就对我们说:“别人嚼过的馍不香。”今天个别网站推荐书籍普及知识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和这句话是有矛盾的。

  更何况一些口碑好的书,本身并不是某一领域常识的普及,而是秀行《下一手》那样天才的创作。当我们并不熟悉某领域一些常识和共识的情况下,直接接触特例,死读书,读死书的话会不会把我们的思维引入一个弯路呢?所以,于读书、选书而言,别人的推荐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自己踏踏实实独立去思考,去拓展阅读,以辩证的思维去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这样才能更好吸收书中的养分。同时,文字里的内容会随着一个人的阅历,认识和三观的拓宽不断变化,一本好书,文字会随着个体认知结构的完善会不断解锁出新的东西,看书,必须脚踏实地持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眼光。

  文字,记录了文明,也促使我们去思索、去反思、去探寻脚下的路。



声明:该新闻的版权归原网站所有,本站仅为方便广大棋友阅读、检索使用。     粤ICP备11025915号
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 9:00am - 9:00pm,联系电话:0755-8385781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