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东盟棋院
黑白棋子映照人生底色:
从秦思玥作弊事件谈少儿品德教育
——致家长的一封信:
如何用围棋塑造孩子的“精神铠甲”
当围棋少年跌落神坛:
秦思玥事件引发的震动
2025年2月26日,中国围棋协会一纸通报震动棋坛:19岁职业棋手秦思玥因在全国锦标赛中使用手机AI作弊,被撤销段位并禁赛8年。这位曾获全国团体冠军、被誉为“新星”的少女,因一念之差断送职业生涯。她凌晨潜入赛场藏匿手机,比赛中通过AI程序辅助决策,棋谱与AI吻合度高达73%,甚至在调查中隐瞒真相。
去年某月,普洱棋院的围棋课上,我曾经让三个班共二十余名孩子孩子想象这样的场景:
你在升段赛中下网棋,只要再赢一盘就可以成功升段。可对手比你厉害,好在有老师主动提出,可以帮你下赢这盘棋。而且,因为是网棋,对手根本看不见有人帮你。
此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说明,如果答错,就不能在我的班上学围棋。
这个问题是:
此时,你要不要接受老师的主动帮忙,赢下这盘棋成功升段?
三个班二十多个孩子,绝大部分都果断拒绝老师帮助,并异口同声说这是作弊。但也有少数几个孩子犹豫了好一会,甚至有的一开口就愿意老师帮他赢棋。
我和少数派的孩子细细聊了聊,他们说怕输了棋后,老师不要他们了。而且输棋也很丢人很难受。
这次小抽查和秦思玥事件,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困惑与警醒:
“不是说学围棋可以修身养性吗,为何会有人不顾底线铤而走险?”
“如何避免我的孩子被胜负欲冲昏头脑?”
这些问题直指围棋教育的核心——棋技与棋品,究竟孰轻孰重?
我想象,您应该有答案了。
棋盘上的心理学:
为何棋品比棋技更重要?
1。 围棋是否存在“人格镜像效应”?
老百姓喝酒打麻将时常说:酒品即人品,牌品即人品。围棋被称为“头脑的体操”,甚至被誉为心灵的修行。那么,棋局中的决策模式、行为表现即所谓棋风棋品,是否与人格特质高度相关呢?
说实话我没有搜到这方面的专业心理学研究文献,但棋迷朋友们应该会有这样的经验性观察:
攻击型棋风可能反映冲动、好胜心过强;
稳健型棋风常与耐心、全局观相关;
逃避型棋手则可能偏柔弱,缺乏抗压能力。
而棋手如果采用一些盘外招获胜,绝对会遭到鄙视和人品上的怀疑。前段时间韩国卞相壹坑柯洁就是一例。
总的来说,棋风与人格的关联分析还缺乏全面深入的专业心理学研究,具体表现存在个体差异。尤其少儿围棋,棋风和对局行为表现,受教学风格、环境和同伴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避免简单标签化判断。
但人的一切行为背后,绝对存在相应的心理学机制。19岁的秦思玥已经不能被称为少儿;其作弊行为,却依旧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来阐释。
秦之作弊,表明她还未能达到第三级水平的第五阶段,即内化公平、诚信等社会契约准则。她试图反抗第一级水平的第一阶段,很遗憾,她还是未能避免惩罚。
2。 作弊的“心理代价”:短期获益与长期伤害
关于作弊,倒有不少心理学研究。学者们发现,作弊行为会导致作弊者三重心理创伤:
自我效能感崩塌:依赖外部工具会削弱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有简单省事的方式何必再努力呢?必须避免孩子把作弊养成习惯!社交关系破裂:同伴信任一旦丧失极难重建,信誉破产非常可怕。道德认知扭曲:合理化错误行为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道德滑坡。习惯了破罐子破摔,以后摔的就不止是罐子了。
秦思玥事件中,她虽短期内提升胜率,但最终失去职业生涯、团队荣誉乃至行业尊重,正是这一规律的残酷印证。
还有卞相壹,这篇报道也算个佐证吧。
从棋子到人生: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围棋品格”?
1。 播种期(4-6岁):用游戏建立规则意识
实践建议:
将围棋规则融入生活:“就像棋子不能放在交叉点外,过马路必须看红绿灯”;
通过绘本故事(如《输不起的莎莉》)引导孩子理解“体育精神”的意义。
设计“无胜负游戏”:用合作模式完成棋局拼图,弱化输赢焦虑。
2。 萌芽期(7-10岁):用情境强化道德认知
关键策略:
情景讨论法:和孩子玩一次竞赛游戏,你以作弊赢他,然后坦陈真相,和他聊聊感受。还可以假设孩子目睹作弊行为,引导其思考:“如果你是裁判会怎么做?为什么?”(启发道德两难思考,比如作弊者是帮助过孩子的好朋友)。
围棋故事分享:和孩子讲讲陈毅元帅的棋论:“棋虽小道,品德最尊”。还可以一起看看《棋魂》,动漫和真人版都有这样的情节:一对好朋友在重要的比赛中相遇了,一方下错后悔棋,另一方犹豫要不要指出来……看完这段后,和孩子聊聊他的感想。
情绪日记:鼓励和辅导孩子记录每次对局后的感受,逐步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
3。 成长期(11岁以上):用责任唤醒自律精神
行动方案:
担任小教师:让孩子教自己或兄弟姐妹学棋,强化“榜样意识”。
参与教学和赛事服务:我在课堂上,会任命小朋友担任奖品管理员、裁判员或口令员,负责简单的教学或比赛工作。您在家里也可以试试“封官加爵”,让孩子担任一些简单家务的首席执行官。
家庭契约:和孩子的约定试试用文字保留并家庭内公示,您可以参考上期文章。
普洱棋院心愿成长计划:套路熊孩子,疗愈拖延症
请点击以上链接
超越胜负:
围棋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一个职业棋手需要十年,培养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需要一生。”家长需警惕三种常见误区:
唯结果论:只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心理状态;
过度保护:替孩子辩解失误,阻碍责任意识形成;
榜样缺失:自身在生活中轻视规则,言行不一。
给家长的三个行动锦囊:
1。每周一次“家庭棋谈”:和孩子下下棋,不讨论技术,只分享对局中最感动/遗憾的瞬间;当然,这样的沟通可以扩展到孩子的一切行为,你有爱的交流会成为孩子成长最好的滋补剂。
2。设计“品格积分卡”:将“主动认输”“帮助对手”和“认真总结”等行为量化奖励;奖励不一定要物质的喔,可以把孩子的成熟表现发在朋友圈并展示给孩子看。
3。拥抱不完美:当孩子因坚持规则而输棋时,给予比胜利更热烈的掌声。

图为2024年第十四届普洱市中小学生围棋赛,一位妈妈拥抱输棋后哭泣的孩子
结语:
让围棋成为照亮人生的长明灯
秦思玥的悲剧,可谓给功利主义教育敲响了一声警钟。围棋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多少冠军,而在于通过361个交叉点,让孩子理解:
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
棋行正道
前路自宽
愿我们共同守护这片黑白世界的纯净,让每一颗棋子都成为孩子品格成长的基石。
春祺棋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