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核桃围棋
在围棋这片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天地里,热爱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前行的道路;坚持恰似坚实稳固的阶梯,助力一步步向上攀登。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位 13 岁少女 —— 陈颖的世界。她,是来自安徽的一名初二学生,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从围棋领域的新手,华丽转身成为业余 2 段棋手,令人惊叹不已。更为难得的是,她在学业上同样表现卓越,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十。她的经历,宛如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广大家长在平衡孩子兴趣培养与学业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且实用的启发。
初遇围棋:一场“烧脑游戏”,打开思维的开关
陈颖与围棋的邂逅始于十岁暑假的体验课。棋盘上黑白交错的变幻令她着迷,这项父母眼中的普通兴趣,却在几年间悄然重塑了她的思维方式。
围棋“走一步看三步”的思维模式,让陈颖养成多线程推演的习惯。每次落子前,她都会预判对手反应并模拟后续局势,这种能力迁移到数学解题中,形成了独特的拆解策略。“她拆应用题像破解棋局,自动分割步骤并建立逻辑链。”家长发现女儿解题时会不自觉地模拟落子动作。
棋盘上的攻守训练更激活了她的空间感知力。当同学还在平面图纸上想象几何体时,陈颖已能在脑海中三维拆解模型,“像转动全息投影般观察光影变化”,数学老师如此评价。这种能力源自长期的棋谱复盘——十九路棋盘在她意识中早已化作可折叠的立体沙盘。
围棋中的目数计算与形势判断,更为她构建起数学直觉。数列题被视作棋局走势图寻找“棋形”规律,概率题则运用围棋的厚势转化思维。“这种将数学抽象具象为战术推演的能力,正是围棋的馈赠。“老师感慨道。黑白世界的浸润下,数学已成为她思维的自然延伸。
成长蜕变:抗挫力与专注力的双重修炼
初学围棋的那段日子,输棋的苦涩滋味常常让陈颖忍不住落泪。然而,随着实战经验的不断积累,她逐渐学会了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失败。每一局结束后,她都会主动静下心来复盘,仔细分析棋局中的得与失。这种 “败而不馁” 的坚韧态度,如同神奇的魔法,不仅让她的棋艺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她沉稳大气的性格。
围棋传授给她的,远远不止是棋盘上的技巧,更是直面挫折、勇往直前的无畏勇气。而这份在挫折中磨砺出的心性,无疑是她成长道路上最为珍贵、无可替代的财富。
时间管理:学业兴趣双赢
升入初中后,学业的压力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扑面而来,陈颖却始终没有动摇对围棋的热爱,未曾放弃这份坚持。每周 2 - 3 局的实战,雷打不动,已然成为她生活中的 “必修课”。在这背后,是父亲始终如一的坚定支持,更是她自身强大自律能力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让学业与兴趣得以齐头并进、并行不悖。
围棋,对于陈颖而言,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兴趣爱好,它更像是一把神奇的 “秘密武器”,既能有效调节紧张的情绪,又能全方位锻炼思维能力。正如陈颖爸爸所说:“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她的故事向我们清晰地证明:学业与爱好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关键在于合理的规划与高效的时间管理。
专家视角:为什么围棋是隐藏的“学习助推器”?
围棋教育研究者指出:“一局围棋涉及数万种变化,孩子需要在脑中预演各种可能性——这直接锻炼了逻辑推理和空间建模能力,而这些正是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核心素养。”数据显示,长期学围棋的孩子在理科学习上平均提速30%,且更擅长解决复杂问题。
结语
陈颖的故事或许能给焦虑的家长们一份启发:真正的教育,未必是题海战术,而是让孩子在热爱的领域“深度思考”。当孩子学会像布局棋盘一样规划学习,像计算目数一样拆解难题,成绩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
这个暑假,陈颖将向业余3段发起挑战,而她的学业目标依然是“稳居前十”。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教育不是割裂的战场,兴趣与学业本可共生共长。一副棋盘,能让孩子在落子声中,听见思维拔节的声音。